在氣候變遷(climate change)的影響下,2023 年成了史上最熱的一年,歐洲更因此有近 5 萬人死於高溫相關原因。當提到極端氣候事件,大家常聯想到颱風、淹水和旱災,然而,當環境不斷升溫,熱傷害將成為新興型態的天然災害。
根 據 美 國 國 家 海 洋 暨 大 氣 總 署 (NOAA)資料顯示,2023 年為全球歷史上平均溫度最高的一年,但今年 6 月更超越了去年,成為最新的歷史高溫,連年夏季升溫持續打破紀錄!如同成功大學林子平特聘教授在著作《溫度的正義》當中形容:「每年的夏天都將是你餘生最涼的夏天。」
所謂熱傷害是指在高溫環境下,身體無法正常調節而出現的不適反應,常見的症狀熱痙攣、熱暈厥、熱衰竭、熱中暑。 其中,熱中暑的死亡率更是高達 30%,若無緊急處裡可能引發休克、多重器官衰竭等致命併發症。熱傷害的高危險群包含災害弱勢族群,如嬰幼童、65 歲以上長者、慢性病患、服用藥物者、體重過重者,以及經常暴露在高溫環境下的人員。
面對急迫的熱傷害議題,各部會無不積極尋求解方,今(8 月 21 日)天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特別選於「處暑」前夕,和多位專家共同召開「#終止高溫熱傷害」倡議活動 , 並參考日本氣象協會提供建議商品、打造防止中暑的商品產業鏈作法,積極整合國內外相關廠商和產品,倡議活動現場展示隨身濾水瓶魔濾瓶 MoBottle、涼感織品、涼感頸圈、涼感噴霧或紙巾、MSA通風隔熱安全帽,職人道 Shokunin酷浪水冷服或空調服等,希望逐步建構「#涼感商品專區」,並在九月國家防災月的防災商品專區做發表。
針對戶外工作者,勞動部在《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》條文修正草案「若熱危害風險超過熱指數對照表第四級,雇主須於作業場所設置遮陽設施,並提供風扇、水霧或其他具降低作業環境溫度效果之設備。」且需要設置具降溫效果的休息場所,提供飲水或適當飲料,確保勞工的人身安全。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對此表示,未來企業或民眾可從防災專區的多元商品中,選擇適合的降溫產品做使用,主要是經常暴露在高溫環境下的戶外工作者,如營造、保全及石化業,或室內的鋼鐵業、鍋爐或室內設計裝修業者等等,以符合職安法的規範,並減少職業傷害的發生,該倡議亦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第 8 項「#良好工作及經濟成長」及第 13 項「#氣候行動」,加強對氣候災害的抗災能力與調適能力,同時也確保民眾與戶外工作者的身心健康。
天氣風險 WeatherRisk李知航經理以天氣資料表示,過去 30 年因為全球暖化與聖嬰現象影響,台北、台中、台南年均溫持續上升,台北又因盆地效應,高於 36 度的氣溫在 2020 年已高達 64天。銘傳大學建築系王价巨教授接著指出,世界上因高溫造成的人員傷亡已比地震災害來的多 ,而且氣候變遷對臺灣這樣的島國影響更大,他認為政府應從都市計畫通盤檢視,例如讓建物設計留出風廊以降低城市溫度,保留騎樓或增加人行道植栽,增加遮蔭,人員若在太陽下不當曝曬過久,肌膚恐會受到紫外線影響產生病變,健康損害長久下來將是國安危機,呼籲大家共同正視高溫傷害的嚴重性。
友洗社創林立青、制平室內裝修黃繼平做為施工現場第一線的從業人員兼負責人,面對近年的高溫環境均表示個人的涼感設備有其必要性,也願意以雇主身份為員工添購。林立青更直接建議,應在工區附近設置「#行動冰箱」 ,除可搭配降溫設備使用,也能隨時提供冰塊與飲品,#將比目前勞動部建議的移動式冷氣或水霧機更貼近現地需求。照過往操作經驗,這些降溫設備和冷飲可使勞動者維持體力及情緒穩定,也讓工作效率變高並保障施工品質良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