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月中旬(1/16),成功大學土木系 劉光晏教授特別至協會辦公室與李志村理事及秘書長交流,針對建物安全、地震防災教育及產學攜手等面向討論,獲得許多合作新契機。
劉教授是臺灣致力於建物安全教育的重要推手之一,設計「#安全耐震我的家」系列課程,把一般民眾較難理解的隔震、耐震、減震的結構設計觀念融入營隊與課程,甚至做成YouTube影片,線上與線下的已經有數以千計的觸及人數。有感於台灣地震頻仍但民眾風險意識不足,他以自身土木結構專業作出發,除了大學端的專業知識授受,他更致力於民眾和學童教育現場作地震防災推廣,融合建築安全教育。他接著表示:「因為地震不可預測、不知何時發生且災害型地震發生頻率較低,時間一久,人們的災害記憶逐漸淡忘,因此地震防災推廣時不易喚起民眾共感,若能製作出符合科學原理又能如實呈現結構破壞的簡易型振動台,搭配教案做出『擬真』的破壞變形,應該能更快速推廣防災,達到自主減災的目的。」
然而,市場上的模擬振動台,價格區間從上千萬到數十萬元皆有,受限於採購法、振動台種類的缺乏,在校園普遍性的推廣有其難處。因此,劉教授開始自己研發振動台,將雷射切割的板材設計成水平移動的振動台,用木材、ABS板材、針筒做出簡易的耐震結構,巧妙的融合在營隊、課程當中進行擬真展示,獲得國內師生廣大回響。
具有建築背景的李志村理事對此構想深感認同,表示:「一般民眾基本上無法辨認或想像家中哪裡是安全的,甚至不了解家中哪裡是磚牆、哪裡是鋼筋混凝土牆,若用模型盡可能模擬地震來臨時,住宅結構、家具、懸掛物的作動狀態,會讓民眾開始思考自己的防災行動,更有機會提升地震來臨時的生存機率。」
針對防災教育,黃少薇秘書長欣喜拿出 數套防災桌遊與劉教授分享。其中,與師大地球科學系 陳卉瑄教授 合作推出的《#嚴震以待》桌遊,結合臺灣歷史災害事件,並納入地質、建築材料等真實情境,更是獲得廣泛討論。
黃秘書長表示,協會作為平台,希望可以與跟各界多方串聯,創造1+1大於2的效果,共同為防災產業、民眾的防災意識努力,災害並不遙遠,透過自助的日常行動,可以在災害來臨時不慌亂,達到減災目的。
協會期待未來與產學界多方合作發展,也深切盼望可以盡力提高全民的防災意識,並將知識化為行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