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2-18

缺水將成新常態?賴建信:「開源、節流、調度、備援」超前部署!

(聯合報 2021.01.29)

  「世紀末翡翠水庫降雨將減少25%;曾文水庫連續無雨日增加5成!」2020年罕見地全年無颱,也讓全台水情拉警報,氣候變遷影響逐漸清楚地浮現,綠色和平最近公佈上述全台70座水庫集水區降雨趨勢分析,預測未來缺水將成「新常態」。水利署署長賴建信說:「我們3年前就在準備,氣候變遷加劇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,早就在超前部署!」
  因應未來加劇的旱象,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劉羿君呼籲,「若不改善氣候變遷現狀,水庫將無水可蓄。」針對漸趨嚴峻的水資源管理,賴建信表示,水利署係以風險管理方式,從水庫設施安全、營運風險到供水需求等全面分析,把預期風險降到最低,並提出「開源、節流、調度、備援」等手段因應,「我們有作戰策略。」
  賴建信以去年翡翠水庫操作經驗為例指出,當8個月前啟動抗旱會議時,還有人質疑為何在風水季節要談抗旱,「這就是剛才講的風險管理,」除了每日監看水情,掌握水庫的水位變化,長期而言,必須把西部走廊各主要水源設施串連,「讓水不管下在哪個區域,都可以互相支援。」今年就會針對平地滯洪池,加強保水,如果再發生去年的情況,雨沒有下在集水區可是下在平地,要讓這些平地的水可以納入運用。
  甚至水庫的清淤,也有助於增加供水。「過去對水庫的清淤,大家都不是很重視,但是要節水需要有庫容。」賴建信說,對水庫清淤的成效,過去幾年有突飛猛進的成長,大約是過去幾年平均值的2倍,例如去年曾文水庫的庫容恢復到150萬立方公尺左右,石門水庫也恢復到120萬立方公尺。
  此外,賴建信也以花蓮鱉溪與水共生的案例,強調治水時「以自然為本」的原則,來回應氣候變遷,反問:「當未來海平面上升,也許1英呎,面對這樣的情境如何處理?」鱉溪的情況就是不再講河道治理、而是講調適,希望能夠還沙於河,讓原來屬於河川的泥沙,回到河川,接著藉由水流送到海岸,補齊海岸因沿岸流侵襲、海平面上升,對國土造成的影響。
  關於鱉溪的與水共生,近年來,透過 第九河川局 成立 智慧河川系統 作為公私協力溝通平台,阿美族創作歌手莫言也投入相關工作,他指出,不過短短2年,鱉溪的生態樣貌即大幅改善,除了「還沙於河」,還有「還石於河」,居民得以更親水,觀察河中生態,連帶地當地原生種「菊池氏細鯽」也成功復育,從原本每次只捕得到1、2隻,現在專家評估族群數量已有上千隻。
  莫言表示,更突破性的還有「還水於河」,與節水相關,以前為了種田把河攔住,現在大家實驗以減少水量的方式種水稻,「不然河川的水就不夠用,現在大家在研究如何在水較少的情況下也可以種水稻,」這些還石、還水和還沙等概念,非常受到在地族人的支持,也希望能夠延續,「因為對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。」如果九河局沒有繼續投入公私協力的話,光靠在地居民,維護上會很吃力,畢竟場域很大,還有一大段尚未施作。
  從影響全球的氣候變遷來看台灣在地的水情,不僅有「開源、節流、調度、備援」的超前部署,更有「以自然為本」的調適原則。賴建信強調,也許未來面對的挑戰比現在想像的更嚴峻,人不能自外於自然環境,應該順天而行,找出自然解決之道。


相關新聞發布

聯合新聞網蕃新聞爽報新聞網